| |

“如何正确引导大家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”讲座(1)

【巴拿马华助中心供稿】2022年5月6日,由北京中拉文化交流中心, 拉美华助中心(巴西圣保罗,阿根廷,智利,秘鲁,委内瑞拉, 巴拿马)华助中心联合主办的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、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教授主讲的“如何正确引导大家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”直播讲座, 得到侨胞们的积极响应。

新冠大流行疫情以来, 很多人都因限制加剧了孤独感,增加了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。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,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,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%。 世卫组织最新报告表明,心理健康恶化最严重的地区往往疫情也最为严重。

祝教授在讲座时分列出几个要点:

1,疫情下常见心理健康问题。

疫情对方各行各业的影响, 对孩子学业的影响,对国家政治上的影响, 各种各样的强制改变而导致的身心压力问题, 无论的经济上或社会上等等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冲击,面对这些, 很多人都感到压力、焦虑、恐惧和孤独。

a、情绪反应

患者出现何种情绪反应及强烈程度如何,会受很多因素影响,差异很大。

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,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、恐惧、担心等情绪状态。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,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,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,是一种保护性反应,但如果过度或不恰当,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。

恐惧是一种遇到灾难时惊慌害怕、惶惶不安的情绪反应,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,欲回避或逃跑。过度或持久的恐惧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。

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、消极悲观、孤独、无助、无望等情绪状态,伴有失眠、食欲减退、性欲下降等身体不适感,严重时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想法。

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,由于目标受到阻碍,自尊心受到打击,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引发,多伴有攻击性行为。

b、认知改变

轻度应激可以使人注意力、记忆力、思维能力增强,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,这是积极的心理应激反应。但强烈的应激却会使人出现意识蒙眬、意识范围狭小,注意力受损,记忆、思维、想象力减退等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。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负面心理应激反应。

c、行为变化

伴随心理应激反应,人们的外在行为也会发生变化,这是机体为了缓冲应激带来的影响,摆脱身心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,以适应环境的需要。

逃避与回避:患者可能出现逃避检查与治疗,甚至想要离开医院,摆脱隔离环境等情况。

退化与依赖:患者时时处处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放弃自己的努力,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、支持和照顾,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。

敌对与攻击行为:患者可能出现愤怒、敌意、谩骂、憎恨或羞辱他人,也可能出现拒绝服药、拒绝治疗,拔输液管、引流管、氧气面罩等情况。

无助与自怜:患者表现为听天由命、被动的行为状态,独自哀叹,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。

d、躯体症状

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,如恶心、呕吐、尿频、失眠、厌食等。

以上都是在患病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比较常见的反应,但如果持续出现,就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,所以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,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

2,如何判断自己和身边人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.

监测和识别自己当下的心理状况是开展自助心理干预的基础,针对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,需要你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监测、识别和评估。如果你能够主动且有效地监测和识别自己在何时、何种情境、有何种情绪反应,就能增强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控能力。由于每个人的个性、经历、健康知识素养的不同,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、所处的病程阶段不同,所以患者对心理状况进行觉察、表达的能力都不尽相同。因此,我们建议你对此加以注意,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,监测和识别有无心理方面的问题。

3,如何正确引导大家正确看待和及时治疗心理健康问题.

与确诊患者相比,不确定感是疑似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征。尽管确诊患者、患者家属、医护工作者等都会有这种感觉,比如:能不能康复、会不会有后遗症、疫情会如何演变等,但疑似患者因为有自身是否已被感染这个悬念,所以不确定感几乎是最强烈的,而强烈的不确定感会让患者感到巨大的焦虑和恐惧——对生命安全的焦虑,对死亡的恐惧等。

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健康状况摇摆于正常与危险之间,需要急切地寻求某种确定性的答案,从而出现强迫性的搜索行为,患者常常会寻找和渴求任何看似确定的信息,又不断地怀疑信息的正确性,从而导致焦虑感增强。

不确定感会让所有的感受都被蒙上焦虑的色彩,让人变得敏感多疑、犹豫。

面对健康的危险和生命的不确定,我们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害怕,甚至愤怒。一方面我们需要去接纳我们的焦虑恐惧和愤怒,这些情绪是我们在面对压力/危险时的正常反应,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,有利于我们个体的生存和创造。另一方面,焦虑、恐惧会被我们很多不由自主地闯入性灾难化想法加剧和放大,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,很多时候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淹没在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”相关的信息激流中,刷着微博,看着朋友圈,隔几分钟就拿出手机来看一看,越看越担心,越看越害怕,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、个人化的消息,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和无力感,甚至对他人或社会感到愤怒。

尤其当我们出现发热、咳嗽等不适症状时,灾难化想法就变得更加真实,对死亡感到恐惧,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、后悔———“我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了,我会不会死?我的家人怎么办?他们也被我传染了,我自作孽不可活”等,焦虑恐惧情绪将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,可能促使我们的原有症状加重,甚至出现新的症状:心慌、胸闷气短、便秘、尿频等。此时,我们的焦虑恐惧会被无限放大,从而陷入焦虑恐惧的恶性循环中。

Publicaciones Similares